题目:鲍德里亚象征交换理论的自由指向
主讲人:王国富
时 间:2014年5月26日 , 15:00-17:00
地 点:崇山校区 博远楼401
提纲:
鲍德里亚是当代西方消费社会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在对当代西方社会符号消费的激烈批判中,提出作为他的思想核心和行为准则的象征交换理论,阐释具有复古色彩的社会批判理论,彰显了从外在社会自由到主体内在自由的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文关怀。
一、象征交换理论源于消费社会的自由憧憬
鲍德里亚认为当代消费社会是人被物控制的社会,社会消费从物的消费转变成符号的消费没有削弱资本对人的控制,反而加剧社会控制的程度,不断侵蚀人的自由和权利。鲍德里亚在《公元2000年已经来临》中指出,“世界并不是辨证的:它在走向极端而非均衡;它热衷于彻底的对抗而非和谐或综合。它遵守的原则就是魔鬼撒旦的原则。这一点表现在物的狡黠的天赋中,表现在纯粹物的迷狂形式中,表现在它战胜主体的各种策略中。”热衷于符号消费的人们只获得形式上的自由。美国等当代西方社会不仅充斥着像电视新闻频道等媒体,而且存在互联网这样无孔不入的传播工具,操控社会大众的消费取向。
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研究表明,当代社会的人在解决人与自然关系层面的生存矛盾后,并不能自动地实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层面的社会自由,为了实现社会关系领域中的自由,必须探索新的研究视角。象征交换理论就是在这个社会背景中提出的解决途径。
二、象征交换理论直接指向人的社会自由的实现
1、象征交换的形式主义原则否定物对人的支配权力
鲍德里亚认为自己与马克思哲学在立场上是一致的,都批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关注人的自由和解放,但马克思“将生产力的解放混同于人的解放:这就是革命的公式或政治经济学自身的公式?几乎没有人对这个最终根据产生怀疑,”进而演变成对资本逻辑的论证。鲍德里亚反对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实质是批评使用价值对人的控制。鲍德里亚倡导形式主义的交换,不遵循价值的等价交换原则,目的是消除物所代表的私有财产在交换中产生的权力,是对资本所代表的物的权力的否定。
2、象征交换的可逆性原则确立交换者的平等地位
象征交换理论的可逆性原则确立交换者平等的社会地位,保证交换的公平正义原则的落实。从人与人之间的交换来讲,可逆性原则确立交换者的平等地位,否定基于对物的不同占有基础上形成的不平等的交往关系。
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讲,社会成员的选择都是社会预先规划好的选择,已经预先规定了选择的对象和范围。“测试和全民公决是仿真的完美形式:答案是从问题中归纳出来的,它事先就被设计好了。因此,全民公决从来都只是最后通牒:这是单向性问题,它恰巧不再是发问,而是立即强加一种意义,循环在这里一下子就完成了。”
3、象征交换理论的互惠性原则实现交换者的共赢
象征交换理论的互惠性不是从物的使用价值视角来探讨,而是认为互惠性是对双方社会地位的认可,从抽象的层面探讨象征交换的功用性,保证象征交换能够成为社会交换的普遍原则,阐明象征交换何以可能的理论根基。自我权利的实现不是对他人权利的压制和剥夺,这种交换的目的是实现共赢,塑造和谐的社会氛围。互惠性原则主导下的交换保证交换者双方的利益,才能维持交换的正常进行,保证象征交换原则能够从经济领域向其它领域延伸,成为所有人共同认可的普遍的社会交往原则,全面消灭资本逻辑的统治,在社会关系中实现交换双方的合作共赢。
可以说,象征交换的乌托邦特征反映出象征交换对交换主体个人素质极为挑剔的苛刻要求,实现象征交换的社会条件的匮乏引发关于象征交换主体内在素质建设的深入思考,揭示出交换主体内在素质对于象征交换的重要意义,从而在人与自身关系视域思考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内在素质建构,开启象征交换理论从人与自身关系层面探讨自由追求的研究视域。
三、象征交换理论终极指向人与自身关系层面自由的实现
象征交换理论反思当代西方消费社会理论,在努力摆脱社会对人的总体控制的过程中拓宽人的自由视域,表达如何将自由理论从人与社会关系转向人与自身关系领域的意图,系统阐释象征交换理论内在蕴含的外在社会自由向内在主体自由的终极指向。
1、自由的首要任务是摆脱社会对人的生存的消极束缚
鲍德里亚用仿象的三个等级论述人的生存状况以及如何摆脱社会控制。当一切符号都在社会模式中重新获得含义后,社会存在的状况发生根本的变化,不再是实体存在的真实,而是变成符号的真实,进入从实体到符号的仿真阶段。这种摆脱实体基础的符号仿真阶段不仅不意味人的解放,反而变成自由主体的失落。“人类建构的各种巨大仿象从自然法则的世界,走到力量和张力的世界,今天又走向结构和二项对立的世界。存在和表象的形而上学之后,然后是能量和确定性的形而上学之后,然后是非决定论和代码的形而上学。自动控制、模式生成、差异调制、反馈、问/答,等等:这就是新的操作形态” 当代消费社会已经把控制变成人们习惯于接受的民主形式,人们习惯于接受民主式的生活,而不是对民主形式进行质疑。
为此,象征交换理论自由追求的首要任务是摆脱消费社会的总体控制,没有对社会控制的摆脱就没有人的自由,摆脱社会控制成为鲍德里亚自由追求的首要目标。
2、现实的自由是奠基于确定性对象的积极自由
鲍德里亚象征交换理论否定商品使用价值在交换中的尺度意义,把矛头指向社会控制,努力摆脱社会规则对实现人的自由的束缚,由此会引发问题,自由是否单纯表现为摆脱外在束缚的自由,人的生存状态应该是什么样子,自由还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积极的建设性内容?鲍德里亚重视人与人社会关系中的自由的实现,只有实现人与人社会关系中的自由,才有可能实现人与自身关系中的自由,从社会关系和心理体验的层面出发克服人自身生物属性的局限,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客观上讲,鲍德里亚确实有些激进,他反对社会控制和束缚,主张以莫斯反对莫斯,以索绪尔反对索绪尔,甚至为美国“911事件”欢呼,试图在以暴易暴的个性自由中抵制社会集权和暴力,其思想具有理论恐怖主义的后现代特征。
3、面向自身的主体内在自由的形而上学意义
当代社会中,人的精神需求逐渐超越商品的使用价值需求,占据主导地位,受制于自然生命属性的生存变成人的自由自主的生活,为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提供可能性空间。当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不是实体的形而上学,不是自我意识的形而上学,而应当变成个体的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应该是多元的,它不具有总体的单一标准,而是基于个人对自身本性认识和理解基础上的心理体验,是奠基于自然领域内自由和社会领域内自由基础上的人与自身关系的人生体验。体验的形而上学追求具有鲜明的个性,体现个人对自己生命和生活的体悟,消除形而上学的知识论标准,确立形而上学的价值含义。
人注定永远无法成为完满的存在,但这却并不妨碍人向完满靠拢。在象征交换理论视域内,形而上与形而下,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个人与他人,自然与社会的对立变得不再那么绝对,而是变成可以转换、循环和相互关照,从而在转换和关照中构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美好憧憬。
注释:
[1] 参见孔明安,《物·象征·仿真》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 道格拉斯∙凯尔纳编,《鲍德里亚:一个批判性的读本》,陈维振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 鲍德里亚,《生产之境》,仰海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4] 鲍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版。
[5]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李扬等译,新星出版社,2011年版。